北京化工大学何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万颖教授来访并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16 | 【 】
6月28日,应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樊卫斌研究员邀请,北京化工大学何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万颖教授来实验室访问交流,并分别作题为“白色碳石能源化工”和“利用d电荷密度描述因子创制介孔限域金属催化剂”的学术报告。
何静,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主要从事插层催化与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多中心协同催化与生物质资源小分子定向转化、重排放工业过程减排增效的化工基础。报告基于国家“双碳”目标战略,传统技术已难以满足碳中和提出的严苛要求及全新的应用场景,提出绿氢-碳酸盐自催化还原炼制源头减排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碳酸盐加氢还原源头碳减排耦合增效原创技术的技术特点,整个变革工艺无co2生成,从源头上根本性解决水泥等重排放工业的碳排放问题,物质能量高效耦合降低了全流程能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合成气造气途径,耦合合成气转化制甲醇、航煤等大宗能源化学品,形成了一条不依赖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的白色碳石产业路径。何教授强调,从过程源头降碳、产业链源头降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既充满机遇也伴随挑战;她认为能源体系应朝着多元化、创新化、智能化、高端化以及更加绿色和清洁的方向发展。
万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介孔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设计与结构调控策略及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加氢、生物质转化、锂硫电池中应用的研究工作。报告重点介绍了团队在碳载金属催化剂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指出精准催化是推动能源与化学品催化变革性技术突破的核心,通过对催化活性位的精准设计和合成,可实现对化学键定向活化转化为目标产物的原子经济性反应路径的精准调控。基于精准催化,创制介孔限域催化材料。通过精准测量金属d电荷密度,发现其能作为表征催化活性的描述因子,据此提出基于催化剂构效关系中结构描述因子的介孔催化剂设计原理;利用长程有序的介孔结构及局域配位环境精准调控活性中心几何和电子结构,创制新型介孔限域催化材料;在介孔限域空间内,从分子水平对传质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调控,建立了化学键变化最少、反应路径最短和碳排放最低的介孔碳限域金属精准催化新体系。
报告会上,何静、万颖对现场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解答。
(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附件下载: